嗨~各位好朋友們,今天要來講的是『記憶卡』,面對市面上琳瑯滿目的記憶卡,你是不是常常看得一頭霧水滿臉問號?面對店員的滔滔不絕,常常有聽沒有懂?沒關係,今天就讓貝勒帶大家一起來了解吧!
首先我們來看看記憶卡上一堆歪歪扭扭像咒語一樣的文字~稍微解說一下,其實沒有那麼難懂。
品牌就不用說了啦~一定看得懂吧!
藍色框:記憶卡容量(應該不用多著墨,但我還是寫了哈哈)
紅色框:SD Class記憶卡寫入速度(後面會介紹)
綠色框:記憶卡尺寸及容量標準,這張卡片標示的是micro SDXC,micro表示尺寸(目前存在三種尺寸),SDXC是容量標準(目前存在三種容量標準),詳細內容都會再後文做介紹。
紫色框:這個大寫『I』表示這張記憶卡也能用在有支援UHS-I規格的裝置。
那首先,我們先來概略了解一下記憶卡的三種尺寸及三種容量標準吧,後續再來一一詳細介紹
接下來我們就先從SD卡的容量標準演進開始吧!
第一代:SD標準(Secure Digital)
這是屬於比較古早的記憶卡規格啦~又稱SD 1.0和SD 1.1,兩者只是容量大小的差別而已。
容量: 容量上限為2GB。(我知道2GB再現在聽起來感覺很不可思議的小,但在當時可是不得了欸!而且超貴,貝勒記得那時買一張2GB的micro SD就要兩張小朋友。。。)
格式化系統:使用FAT 12 及 FAT 16檔案系統。(後文解說)
傳輸速度:最高25MB/sec(約167x,後文解說)
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數位產品使用和資料傳輸量大幅增加,2GB已經真的不夠我們使用了!所以在大家的一片哀鴻遍野聲當中,SDA(Secure Digital Association記憶卡協會)與時俱進的將容量標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境界,但想當然耳,容量增加是必也會帶動格式化檔案系統一起演進(關於格式化是什麼後文也會做介紹),繼SD後我們來到了SDHC(又稱SD 2.0)!
第二代:SDHC(SD High Capacity 高容量SD)
看到這裡是不是就比較熟悉了呢?畢竟近幾年常用的都是屬於個容量標準的記憶卡囉~
容量:介於2GB~32GB之間(通常是4GB起跳,到8GB、16GB、32GB)
格式化系統:因為FAT 16不敷使用,所以進化到了FAT 32。
而FAT 32檔案系統理論上能處理的容量無上限,但因為Windows系統的限制所以容量上限為32GB,另外還有另一個限制,就是單檔容量不能超過4GB,這對於高畫質影片製作者無疑又是另一個哀鴻遍野啊~隨便一個幾秒的高畫質鏡頭都上百MB啊~4GB限制是讓人要不要活啊~如此這般,所以,我們又進化了!時間來到SDXC(SD 3.0)↓
第三代:SDXC(SD Extended Capacity 超擴展容量SD)
有一個『X』感覺就很厲害有沒有~(X MAN、X FILE。。。電影看太多)
容量:介於32GB~2TB之間。(2TB=2048GB)
格式化系統:按照慣例,FAT 32也不敷使用啦,所以檔案系統進化到了exFAT。
以上,容量標準介紹大概告一個段落啦,接著我們來說另一個重點,光有容量是不夠低~我們還要有『速度』!先來看一下
記憶卡寫入速度標示:SD Class vs. UHS(Ultra High Speed超高速)
上面這張圖就是目前廣泛通用的記憶卡『寫入』速度標示,分成SD Class的大寫"C"和UHS的大寫"U"兩種,UHS的速度又更大於SD Class。
SD Class:常見的分為四種→C2、C4、C6、C10(另外聽說還有C16,但貝勒沒親眼見過),後面的數字代表卡片的寫入速度。
C2:2MB/sec(每秒最高2MB)→可用於MPEG2影像錄製
C4:4MB/sec(每秒最高4MB)→MPEG2影像錄製、HDTV、數位相機
C6:6MB/sec(每秒最高6MB)→高階數位相機
C10:10MB/sec(標準每秒至少10MB)
C16:35MB/sec、20MB/sec(讀/寫速度可達35MB/20MB)
UHS:目前有U1和U3(U3現在在市面還很少見),寫入速度為數字*10。
UHS 1:10MB/sec(每秒最低10MB)
UHS 3:30MB/sec(每秒最低30MB)
而UHS現在又分為兩種→UHS-l和UHS-ll(SD 4.0),當然也是速度的差別。
UHS-l(左):背面的金手指匯流排跟一般的匯流排沒什麼差別,但其寫入速度可達50MB/sec(SDR50、DDR50)和104MB/sec(SDR104),前者為必備,後者可選配。
UHS-ll(右):多了一排金手指,但是必須要用再支援UHS-ll的裝置才能發揮最大速度,不然也只是UHS-l等級,其速度可達156MB/sec和312MB/sec,前者為必備,後者可以選配。
這樣的配置對於那些需要捕捉高度動態畫面的攝影師以及高畫質影片的製作者無疑是一大福音啊,再也不會LAG了!當然也要有等級相當的裝置囉!看了那麼多是不是腦袋一團醬糊。。。看看下表的比較吧!
P.s.關於速度的問題,貝勒要補充一下,現在有時候還是會看到記憶卡上寫著200x、300x等的數字,這是什麼呢?其實這是在SD Class之前所使用的速度計算方式,『 x 』是光碟機讀取速度單位,1x = 150KB/sec,所以例如像 300x 可以自行換算→300*150KB/sec = 45MB/sec,然後特別說明一下,這通常是指『讀取』速度,不是寫入速度喔!
但是市面上還是有一些同規格的產品但價差很大,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這就與記憶體的晶片製作技術有關啦!晶片製作技術主要分為三種,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記憶體晶片製作技術:SLC(Single Level Cell單階儲存單元)MLC(Multi Level Cell單階儲存多元)TLC(單階儲存三元)
其實看圖就比較好懂,SLC就是一個位子放一個人,MLC是一個位子放兩個人,而TLC就是一個位子放三個人,而究竟要選哪一種晶片,其實要看個人需求,我簡單說一下。
SLC:技術門檻高,而且其每一個儲存單元所包含的資訊量相對較少,所以生產成本也相對的高,但其優點是傳輸速度凌駕其他兩種,消耗功率也低,而且使用壽命長(可承受的寫入次數高達十萬次)
MLC:技術門檻較低,所以生產成本也較低,傳輸速度介於兩者中間但較接近SLC,消耗功率較大於SLC,壽命也較短,但優點是容量大又平價!(可承受的寫入次數在3000~10000次之間)
TLC:技術門檻更低,生產成本大降,但因此效能也是大打折扣,所以只能被使用在較低階的裝置,例如低速快閃記憶卡、小型記憶卡或小型隨身碟。。。等(可承受寫入次數在500~1000次之間)
最後,什麼是格式化,什麼又是格式化系統咧?讓貝勒來解釋一下吧~簡單來說
格式化:
用聽得懂的中文來解釋就有點像是在做『土地規劃』,當我們有了一塊地,想要用這塊地建一個倉庫來存放東西,就必須要做規劃,這就是格式化,而格式化又分初階和高階。
初階格式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整地,把石頭搬一搬啊~雜草拔一拔之類的,做成一個適合建倉庫的土地,這是『初階』的格式化,一般來說在記憶卡出廠時,廠商就會先做好初階的格式化了。
高階格式化:這才是我們一般在說的格式化,整地完之後要蓋倉庫,而倉庫內部的規畫、編碼、資料分類等等就是要靠高階格式化來完成,在此時規定磁碟分隔,每一個存放空間要多大,什麼類型的資料要放在哪,如果都不規畫,只會讓電腦當機,因為他完全不知道你要把東西放在哪。
格式化系統:
FAT 16:管理檔案所在位置的表格用16位元來表示,所以16*16*16*16=65536個位置,而每一個位置能存放32KB的資料,所以總共是32*65536=2097152KB,約=2097MB,約=2GB。所以他最多只能管理到2GB,別再為難他了。
FAT 32:貝勒懶得算了XD,總之他的磁碟區容量上限為2TB,單檔限制為4GB。
exFAT:磁碟區容量上限128PB,單檔限制16EB(這是什麼天文數字?)
註:1PB(Petabyte)=1024TB;1EB(Exabyte)=1024PB
呼~差不多啦!今天就先到這裡吧!希望有解答到各位好朋友心中的小小疑惑囉~
另外,如果貝勒的資訊有誤,也請各位好朋友不吝指正,謝謝大家^^
留言列表